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0:11 点击次数:55
1936年10月19日的清晨,鲁迅的呼吸戛然而止。尽管接下来的83小时内,医生们紧急施救,尽全力挽回他的一息,但最终,他还是离开了人世。这一刻,震动了无数人的心,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和悲痛。
鲁迅生前交往广泛,朋友遍及中外。在他去世后,居然有日本著名雕塑家奥本杏花亲自为他制作了脸模,并保留了他的DNA。这一举动,体现了鲁迅的巨大影响力,似乎是对他作为文化巨擘的认同。很快,鲁迅的遗体被安葬,葬礼的规模几乎堪比国葬。人们不禁要问,鲁迅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,才让人如此推崇备至,甚至将他的面容和DNA保留下来,给他举行如此盛大的告别?
如果鲁迅当初不放弃医学,而选择继续当医生,或许他会成为一代名医,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。毕竟,医学虽然可以救治人的身体,但无法拯救民族的命运。鲁迅的这种选择,和孙中山一样,是基于深刻的民族危机感:医术可以治病,但它无法医治一个民族的精神创伤。于是,鲁迅毅然放弃了医学,选择了用笔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斗争。这种决定充满了风险,但也因此他成就了不朽的文学伟业。
展开剩余70%回国后,鲁迅积极参与支持学生运动,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,这使得他成为北洋政府的眼中钉,屡屡遭到通缉。为了避开政治的迫害,1927年10月,鲁迅决定迁往上海,在一个被称作“半租界”的地区“隐居”,并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。然而,这个选择并没有让他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注,反而让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加入了民权保障同盟和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等组织。虽然身处这些同盟之中,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,他坚信,任何背离人民、损害民族利益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批判。正因如此,他写下了大量尖锐批判国民党政府的文章,并因此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。
然而,再伟大的斗士,也无法逃脱岁月的摧残。鲁迅在长时间的劳碌与创作中,渐渐养成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习惯和不良的吸烟习惯,身体的负担逐渐加重。到了1936年初,他的胃部、肺部和肩膀等部位出现了明显的不适,病情逐步加重。也许是感到自己时日无多,鲁迅加快了创作的步伐,咬紧牙关完成了《故事新编》和《死魂灵》等作品。5月,他终于无法再忍受病痛的折磨,不得不前往医院治疗。
鲁迅的病情在接受治疗后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。10月17日,日本医生须藤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,发现他患上了肺气肿、胃病和肺结核等多种疾病。两天后的10月19日凌晨,鲁迅安静地停止了呼吸。医生们经过长达83小时的抢救努力,仍未能挽回他的生命,鲁迅最终离世。
鲁迅的死讯一经传出,国内外震惊不已。就在他去世后的短短时间内,一些人便急忙赶到医院为他整理遗容,并拍摄遗照。日本雕塑家奥本杏花就是其中之一,他十分钦佩鲁迅,决定为他制作一个脸模。在征得家属同意后,奥本杏花开始着手制作脸模。首先,他小心地为鲁迅清洗面容,接着涂上一层凡士林油膏,经过半小时的细致工作,终于完成了石膏面模的制作。由于脸模上保留了鲁迅的一些胡须和眉毛,鲁迅的DNA也随之被保存了下来。当时有家属提出,由于鲁迅并未佩戴假牙,面模显得有些扁平,有人建议将其取下,但有人坚持认为保存原样更为妥当。就这样,鲁迅的脸模和几根毛发被珍藏下来,至今仍保存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,供后人瞻仰。
对于自己的去世,鲁迅早有安排。尽管他一生低调,但以他巨大的影响力,显然不可能悄然离世。10月22日下午,悼念活动结束后,鲁迅的遗体开始出殡。当时,送行的人数大约为6000人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送葬队伍逐渐壮大,最终有数万人参与其中,沿途人群如潮水般涌动。鲁迅的葬礼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场景,几乎所有的名流都赶来参加,巴金、吴朗西、陈白尘等人亲自抬棺送别。
鲁迅的离世是我们文化和历史的一大损失。在那个黑暗、麻木的时代,鲁迅如同一盏明灯,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麻木和统治者的昏暗。他为觉醒的民众点燃了希望的火焰,也让一代人从沉睡中醒来,走向民族复兴的路上。时光荏苒,许多人和事已被历史埋没,但鲁迅的文学作品仍在流传,影响着后人。他的伟大,正是在于他的思想、文字和精神,永远不会消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